这里,充分显示了吴兢对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的仰慕,认为那时的“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在他看来,唐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谟谏奏”的词理,都是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的,因而具有“焕乎国籍,作鉴来叶”的作用,既能使历史生光,又能作未来鉴戒。这些,便是吴兢撰《贞观政要》的出发点。他的根本目的,是“庶乎有同有家者克遵前规,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希望唐代的统治者都能以太宗君臣为楷模,那么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把他的这个目的说得更加清楚。他写道:
仍以《贞观政要》为目,谨随表奉进。望纡天鉴,择善而行,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28]
显然,吴兢认为他所处的时期的政治,已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时期的政治了;他已经感到了一种衰颓的趋势和潜在的危机,因此,他以耿直而诚恳的心情,向唐玄宗提出了这样的希望。如果说,吴兢在开始编撰《贞观政要》一书的时候,主要地还是出于对“贞观之治”的向往和钦慕的话;那么,当他完成此书、作序上表的时候,主要的思想倾向已经转到现实政治方面了。他所作的序和所上的表,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从《贞观政要》一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良足可观”的“贞观之治”,而且还可以触到开元天宝之际的历史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