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为”的特定位置因素。古汉语疑问句的格局使得疑问句尾的“为”在虚化之后,自然就成为表疑问的语气词。
(二)“为”疑问语气的由来
贾齐华的论述非常精辟,对“为”语法化的过程、机制的分析也非常到位,不过仍有一点需要补充,即“为”的疑问语气是如何来的。诚如贾氏所说,“为”的句末位置决定了其演变为语气词,但是“为”最初为动词,并不负载疑问信息,并且导致它语法化的句式“何(以)……为”“何V为”中,也一直有疑问代词存在,那才是句子的疑问域所在。换言之,“为”并不必然带有疑问语气,它的疑问语气应该是后来才逐渐产生的,并且可以肯定一直都很弱,因为像前举例(1)、例(2)那样单独表达疑问语气的例子很少。
对这一时期疑问句中的“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不同句式中,“为”疑问语气的强度也不同。“何(以)V为”中的“为”疑问语气很弱,或者说很多情况下根本不带疑问语气;“V为”中的“为”疑问语气较强,并往往在句中单独表达疑问语气。如:
(15)诸天所赞法甚深,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用说为?(后秦·鸠摩罗什《大智度论》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