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记》《汉书》的地理学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重要的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等。到了汉代,中国地理学著作方面又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史记》和《汉书》,不仅是两部重要的史学著作,而且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学著作,代表了当时地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一书中,丰富而又翔实的地理学知识在多方面得到体现,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如其中的《河渠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论水渎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记载了人们的治河治水活动,但其中讲到水渎的部分不及全篇的1/3。《河渠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禹贡》导水部分的继承和发挥。全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禹迹,但并不囿于《禹贡》的记述,而是在亲自勘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发人深省的问题。如对于大禹治水为什么要导河北行、至碣石入海,而不顺流东经徐州入海这一问题,司马迁经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指龙门—朔方一段地势高、落差大),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因而于下游“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入于渤海”。这不仅是前人之所未发,而且也体现了司马迁“事必实际考察,深入思考”的作风。书的第二部分记述了汉以前的水利工程,重点讲了在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下,对岷江的治理工程,以及秦郑国渠的修筑。第三部分则是对汉代水利工程的记载,这是全篇的重点。汉代治水有三个目的,即治水害、通漕运、溉农田。在司马迁所生活的汉代,黄河已发生两次决口,一次是在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另一次是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这两次水害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河渠书》就记载了这两次治河的过程。漕渠的主要工程是引渭水,自长安东行三百余里至于河,以代替渭水漕运,三年而成。渠旁又可以之溉田,其利甚博。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关中的龙首渠、关东地区的引淮引汶、河西走廊的开渠灌田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