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自己拍必然是严肃的忠于原著的,不过从电影改编角度讲则略显呆板了些. 从雨果通过此小说所表达出的理念根源来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与博爱都脱胎于强烈基督教救世精神,冉阿让代表着“背负”,芳汀代表着“原罪”与“救赎”,艾潘妮出生于奸猾狡诈的却并非纯粹坏人的德那第夫妇家庭,虽收到父母很多负面的浸染,却依然有着一颗为爱而牺牲的伟大灵魂,即说明灵魂乃上帝所赋予,而不是由出身决定,是人人平等的. 而雨果的“浪漫主义”特点也让他在勇敢揭露出惊世的苦难与冲突之后,却难以寻觅现实的解决出路,每每依靠特殊的人物身份背景设定,一些浪漫化的情节设计,寄希望于人受到宗教性的爱的感召来主动牺牲自己为“美好的人”铺路或为“美好的死亡”祈福,使人道主义浪漫化了. 此片对芳汀的刻画才仓促简单挺遗憾,好在最动人的艾潘妮着墨颇多前期还是不错的影片,至少有一定的观赏性. 后部的反转却败笔了,完全超出了观众所能接受的范畴,不符合正常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 甚至到影片最后画风完全改变了,看似深刻实则做作无比. 很多人将本片与杜琪峰版《哥斯拉-1.0》相提并论一争高下,对我而言却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部影片,甚至我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那部影片的全部,但我知道对于那部影片来说,观影感受是糟糕的,这点上说,这部影片略好,所以不可能将两部影片进行比较. 除了影片情节最后反转无力,全片还一个地方让我观影过程中非常难受,甚至数次将目光从屏幕上挪开,那就是影片中个个人物都其丑无比,令人难以目睹,真实,就好像所有人都没有整过容一样. 这点无疑大大降低了影片的观赏乐趣,甚至也因此降低了影片的分数. 总之,不论改编也好,借鉴也罢,我始终认为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韩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