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他事后在文集中所说: “予既谒万松,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大暑,五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餐者几三年。误被法恩,谬膺子印,以湛然居士从源目之。”27岁“受显诀于万松老人”,成为一个佛门教外弟子,自称“湛然居土”,法号“从源”。万松老人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这一主张恰恰符合耶律楚材的思想实际。
楚材长期接受儒家的思想教育,即使学佛之后,在他的思想深处依然保留着儒学的阵地,希望用儒家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影响人民。因此,有人说他“迹释而心儒,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应该承认,耶律楚材是一个崇佛宗儒的彻底汉化了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1215年,蒙古军队占领中都,耶律楚材同其他金朝官员一起投降了蒙古。1218年,素有吞并天下之志的成吉思汗听说楚材有学行,而且善于占卜,于是下诏召见他。二人初次见面,成吉思汗大概是为了争取同盟者,对耶律楚材说: “辽与金为世仇,吾与汝已报之矣。”耶律楚材不仅没有感谢成吉思汗为契丹人报仇,反而表示了对金朝的一片忠贞: “臣父祖以来皆尝北面事之,既为臣子,岂敢复怀二心,仇君父耶?”表示他忠于金朝的国君,不敢要求成吉思汗替他报契丹族的亡国之恨。没想到这短短的一句话正中成吉思汗下怀,使他发现耶律楚材是一位忠于所事的人,是一位可以依赖的人。“上雅重其言,处之左右,以备咨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