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巴山夜雨
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使得盆地中的雨量较多,故而有“西蜀漏天”之说。在降雨分布上,常常夜雨,如峨眉夜雨占总降雨量的67%,重庆占61%,雅安占734%,全省总的看来,大多在60%以上,故而杜甫诗中就有“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等诗句。可是大家却不称为西蜀夜雨或蜀中夜雨,而称“巴山夜雨”。这种称呼之所以得名,是由于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很明显,这首诗是在四川创作的,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九岁丧父,家境艰难,靠一位远房叔父教读,才得以增长文才,学习诗文。十七岁时,得到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入其幕府,即随之四方游历,又有机会继续读书,诗文创作日臻成熟。但一直到839年,他二十七岁时,才进入仕途,当了几任九品小官。848年,他曾短期入川,上面介绍的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就是这年在蜀中所作。
851年,柳仲郢被任命为剑南东川节度使,聘李商隐为幕中的节度书记,他就随柳仲郢到了东川节度使的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直到855年,他才随柳仲郢回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