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王定保说: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个说法不甚确切,因为进士科盛于高宗、玄宗、德宗之世。不过,贞观年间进士科的发展是个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晚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前、中期的科举制度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进士仕途优于明经,又为时望所归,自然士子趋之若鹜,故举子考试人数比明经多,录取亦比明经严格。所谓“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显然,进士中举之难已在贞观年间冒头了,以致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榜者比比皆是,甚至有终生未中、老死科场的。世俗流传的谚语,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谓五十岁能考中进士的还算年轻,而三十岁中明经的已嫌年老了,可见进士登第之难。唐人赵锻有诗为证: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也形象地刻画了进士登第的难度。
然而,士子考取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已。进而成为朝廷命官,需经吏部复试。复试的内容不外经史之类。贞观八年,曾颁“进士试读一部经史”的诏令,就是与进士应付吏部复试有关,说明进士考试试题范围,与明经没有截然区别。如果进士不通经,单凭文笔取胜,往往受到考官的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