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设“表演”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不要只局限于一部分优秀学生和教师对答互动,而要顾及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在表演中,教师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首先,让全体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然后让孩子们在第二天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这样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兴高采烈地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了。
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还会细细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演绎”心爱的动物。当他满怀喜悦地把头饰戴在头上时就会憧憬该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就加深了他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他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让孩子们认真地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孩子们在“导演”的引导下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并让学生互相评价。整节课,都是在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的平等氛围中进行,这种氛围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加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把学习通过融洽的互动合作变成了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