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1864—1957)
图12-2
图12-3
《兰亭序》之所以能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其雅俗共赏,有着最广泛的审美群众基础。齐白石饮誉后世,同样是缘于他的作品影响广。他艺术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吸收审美观众的过程,从他还是个雕花匠人开始,就开始他的绘画创作。及至“廿七年华始有师”,得以向文人名流问艺。四十岁以后曾五出五归,不到十年时间身行万里半天下,游历了陕、豫、蜀、汉、赣、湘、广以及京华等地,遍览华岳、嵩山、庐山、衡峰之胜,下阳朔、过长江、泛洞庭,胸襟因之开阔,识见由此雄深。自1920年老人57岁时开始了“衰年变法”的“十载关门始变更”的艰苦探索与创造阶段。此后老人定居北京,在艺术知己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鼓励下,经历了无论是别人赞誉还是辱骂都无动于衷的寂寞甘苦,终于在现代艺坛别开生面。齐白石作品的观众从乡间的民众扩展到各个阶层的欣赏者,终于成就一代宗师。
齐白石的书法作品楷书较少,其原因或许是性情所致。楷书作品是不利于宣泄情感的,行草在这点上更容易表现。齐白石高超之处是利用篆书来表现感情,使篆书作品的表现一如行书之畅快。篆书的线条比楷书的长线条多,有利于用笔的表现。篆书平行等距的结字安排在齐白石这里也变成了一种艺术语言的表现。对线的畸侧产生的空间布白是把篆书写活的又一手段。齐白石取法的篆书范式也是《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一路奇特的风格。在篆书的转折处如楷书折笔一般,很少圆转,这样的结字在刻印时不用印化即可入印。观齐白石的印章,个人风格是最强的,总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与学习古篆的其他人不同,别人学篆,作品风格多古茂朴拙,但是缺少像齐白石这样一泻千里的畅快感。齐白石的作品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又庄重的气氛。从齐白石的印章可以看到其线条一面光洁,一面毛涩,单刀蹴就不加修饰,没有描头画足的做作。由于在长期的篆刻实践中,老人磨炼了殊深的功夫,练就了非凡的腕指之力,所以他治印单刀冲刻,如作书时之自如挥毫,将刀法趣味用得极有个人味道。齐印的生辣风格总与他的腕指之力过人有关。正与老人作书先苦师古贤一样,治印上他下的功夫同样是惊人的。评论家对齐白石的作品的遗憾处多在学养,傅雷先生就说:“近代各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者皆欺世盗名。而白石嫌读书太少,接触传统不够。”但是,齐白石这个才子的横空出世是势不可挡的,即便是学养不足的“跛子”艺术家也足以留名千古。对于齐白石“接触传统不够”一说,齐白石这样说过“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6]深入传统,临摹古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齐白石深悟其中三昧。齐白石的作品还是好,好在天工与清新、自然与自由,熟得生、俗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