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秦汉时的吃法似乎比周朝那种出于自然、近乎理想化的更有人间烟火气。
三国到南北朝:食材与技艺
秦汉以降,就是三国两晋了。
上文说到廉颇一顿饭能吃一斗米,樊哙能当着项羽的面吃“生彘肩”,这都是胃口好的。
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闭门不出,被诸葛亮送了女衣也忍辱不动,却问使者诸葛亮食量如何。使者答说诸葛亮一天吃数升。
《晋书》中的描述更细,说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而且事必躬亲,什么都管。司马懿听后很高兴,觉得诸葛亮吃得少,管的事情多,肯定活不长!
一天吃三四升,确实很少。廉颇一顿吃一斗米,够诸葛亮吃三天。
还是三国时,邓艾建议在淮南屯田时说三千万斛粮可够十万士兵吃五年。按此计算,则一个士兵一年约吃六十斛粮。
大概当时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个士兵一年吃六千升,一天合十六升。当时魏国给老人发口粮,“给廪日五升。五升不足食……”所以,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确实很少。
魏晋时有汤饼,即把饼放在汤里煮,类似于今日的面片汤。成语“傅粉何郎”讲的就是与汤饼相关的故事:魏晋大名士何晏面色雪白,魏明帝很好奇,怀疑他敷了粉,于是大热天请他吃热汤饼,然后盯着何晏看,看他出汗后粉会不会掉下来。汤饼后来发展成了索饼,也就是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