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然而朱高炽登基后迅速把朱棣执政时期没做完的事全给推翻,丝毫不顾及外界给他扣上“子改父”的大帽子。这或许是朱高炽的执政思路本来就与朱棣相左,但还有很大的可能是长达二十年的储君生涯中朱高炽对朱棣积聚了极大的不满,而这一切都要从朱高炽的太子生涯说起。
1.来自弟弟们的野望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后,在多方的压力下(主要是文臣集团、徐皇后及朱棣自身的清楚认识),朱棣终于还是妥协,宣布立其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终于当上了储君,但这并不是他苦难的结束,相反这才是他历练的开始。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的同时,朱棣还册封自己的嫡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嫡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在考虑立谁为太子的这一年多的犹豫期中,朱棣似乎也察觉到自己的这三个儿子因为储位问题而暗流涌动。于是在册封完三个儿子后不久,朱棣紧接着就给他们安排了各自的去向。大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自不必说,当然要留在大明朝的首都南京,二儿子朱高煦的封地则在云南,三儿子朱高燧则被朱棣安排在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北京,并且还规定“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可以说给予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权力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