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本与清明毫不相关,前者是个名人纪念日,后者才是节气。南北朝之后,清明逐渐取代寒食,大约由于两个日子接近的缘故。这种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节日习俗存亡更替的规律。
端午,即五月五日。端午与夏至有密切的联系。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在时人心目中,夏至是“阴阳争、死生分,血气散”的季节交换时间。由于夏至的存在,整个五月都被看做不吉的时期。汉魏之际,应劭著《风俗通义》,内中有很多“恶五月”的民谚:“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在《论衡》中也说过:民间“讳正月、五月生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为什么时人对五月如此忌讳?显然与季节转换有关。五月正处春夏之交,蚊蝇蜂起,百病丛生。古代医疗水平很低,人们不能适应季节交错,易于死人,所以不能不对五月产生畏惧心理。端午立节的主要目的是逐疫,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佩戴五彩丝,在门上挂避瘟的饰物。端午作为恶月恶日,人们没有任何游乐庆贺的心情,相反倒是害怕冲撞了邪恶与瘟病,故整日小心翼翼。南北朝时期,防病水平提高,人们对端午的恐惧心理开始有所减弱。到隋唐时,端午则逐渐演变成以娱乐为主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