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它,如同在与苍穹之上的一双眼睛对视。
选自《十月》2015年第3期寻找光亮的黑暗之眼“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眼睛”是小说中一个典型意象,由它关涉出的,是一对相反的事物:安小男制造出的能够跨越大洲进行探视的电子眼,和几乎失明的他母亲的眼睛;而故事情节的背后,还蕴含着一系列的对立,比如凝视主体和被凝视者、自然道德与技术伦理等等。整个文本恰恰叙述了88这样一个有些令人惊异的故事,被碾压者安小男怀揣着令人发笑的人文“道德感”,却利用新兴的网络技术,解救了散落在全球、与他有关的老人、女人和邻居群,并对象征着集权者和碾压者的李牧光进行了致命的反击。这样,通过“眼睛”,小说完成了从一场滑稽的闹剧,向一个当代的英雄成长史的演进,从而在读者内心升腾起当下文本里难得的历史感和庄严感。
“黑色的眼睛”不仅属于主人公安小男,还属于作者。校漂、跨国洗钱、网红教授、拆迁、海外假夫妻、监控系统……以及一切在全球化、阶层分化和网络化下诞生的,属于20世纪头十几年的事物,都被作者一一摇摄进入文本,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广阔而典型的、在巨大时代碾压之下的生存场景。而作者往往利用叙述者庄博益的口吻,对包括庄博益本人在内的涣散、消沉、混沌、低俗的当代生存进行了无加辩解地讽刺;并对于安小男对道德一根筋似的追问、坚守,保持着严肃的敬意。庄博益自己、他的妻子小张、历史系庄教授、利用跨国公司洗黑钱的李牧光无一不在文本里露出浑噩与“现实”之象,而安小男以及他寻求了一辈子的“道德”,在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的同时,却在这暗淡的文本世界中愈加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