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东南亚社会最大的政治单位是村落和酋邦。整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很低。在1600年,每平方公里为5.5人,还不到中国(不包括西藏地区)人口密度的七分之一。在更早的几个世纪里,东南亚人口的数量甚至更少;而水稻密集种植的地区,比如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其人口最为稠密。
酋邦里的人们猎杀动物,采集野生植物。而村居的人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这意味着他们会在树林里砍伐和烧毁植物,为农作物腾出空间。当田地里的养分耗尽时,他们就会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所以刀耕火种式的农业有时也被称为迁移农业。无论他们是种植庄稼,是狩猎、采集,还是兼有两者,东南亚人都习惯于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组装和拆卸临时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建在桩子上,高于地面。
担任王室顾问的印度传教士,通常通晓梵语、泰米尔语和其他印度语族语言。他们引进印度字母表,教当地领导人如何记录送给寺庙的礼物,以及如何与其他领导者通信。文士们有时用梵语或泰米尔语刻碑文,有时用印度字母来记录当地语言的发音。这些碑文是关于早期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早期学者多把印度文化进入东南亚的过程仅仅描述为是印度主动传入的结果,但事实上,许多东南亚统治者决定了接受印度文化的哪些方面。